污泥是污水、造紙等行業可持續化發展的老大難問題,也是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民生問題。污泥厭氧消化是利用兼性菌和厭氧菌的生化反應,分解污泥有機物質的一種方法。其工藝能夠將污泥有機物穩定化、資源化,在世界各地得到普遍推崇。通過厭氧消化,污泥中大部分的病原菌和蛔蟲卵被殺滅,部分有機氮轉化成氨氮,有機物質被消化分解,產生能量(甲烷);消化完全時,還可以消除惡臭。厭氧消化工藝操作比較方便穩定、處理過程中排污泥量少,污泥生物穩定性和脫水性也大為改善。本文在介紹污泥厭氧消化三段論的基礎上(水解階段、產酸階段、產甲烷階段),對其生產過程的酸堿性、溫度、碳氮比等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1、污泥厭氧消化運行階段
1.1 預處理及水解階段
微生物破壁和水解是污泥厭氧消化的限制因素之一。通過預處理,污泥中的碳水化合物、類脂化合物和蛋白質等固態或膠態有機質大分子,水解成細菌可吸收的溶解性物質,水解過程還伴隨著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氨氣,水解反應式如下:
微生物細胞壁的破壁技術主要包括生化技術、物化破壁技術。生化技術包括利用高效厭氧水解菌水解和利用好氧或微氧嗜熱溶胞菌在較高溫對污泥強化水解兩類。物化破壁技術包括熱水解處理、超聲波處理、堿解處理、臭氧處理等。其中熱水解處理是將污泥在密閉容器加熱,使污泥絮體發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學變化的預處理過程,在實際生產中最為常見。研究結果表明,熱水解能改變污泥生物降解性能,特別是對溶解性碳水化合物、揮發性懸浮固體(VSS)的水解率有較大的影響,而對氨氮影響較小。超聲波預處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頻率、不同強度對污泥作用效果。王曉燕認為,超聲處理能促進生物酶強化污泥厭氧發酵生產揮發性脂肪酸;曹秀芹等認為作用時間對污泥破解效果的影響遠大于聲能密度。徐慧敏等基于超聲聯合熱堿有效破解污泥有機質研究表明,二者同步可以大幅度提高有機質的破解,提高其生物可利用性。此外,石璞玉等臭氧預處理研究表明,臭氧投加量與污泥破壁效果呈現正相關,而超聲處理比臭氧處理對厭氧微生物起到更強的消減作用。
1.2 產酸階段
進行水解的兼性菌完成水解后,將水解產物吸入,繼續進行分解代謝,即為產酸階段。產酸階段主要依靠產酸菌發揮作用。產酸菌一般為兼性菌,也有少量絕對厭氧菌。產酸菌在污泥中大量存在且生長速率快,適應的溫度范圍廣,能夠在高溫環境下存活。在厭氧消化過程中,產酸菌能夠將非溶解性的有機物質分解并轉化為簡單的溶解性物質,代謝產物主要為揮發性脂肪酸、揮發醇及一些醛酮物質。消化產物脂肪酸主要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占揮發性脂肪酸95%,其三種酸中以乙酸為主,占65%~75%;揮發醇主要為甲醇和乙醇。這些溶解性物質能夠為產甲烷菌生長繁殖提供營養物質。產酸菌能夠通過自身活動消除厭氧消化初期帶入的溶解氧,并且能夠裂解苯環、重金屬等對產甲烷菌有害的物質(H2O2濃度較低時,兼性菌會分泌出一種分解H2O2的酶,將H2O2分解掉,而專性厭氧菌無此功能,這也是兼性菌和專性厭氧菌之間區別本質所在)。
也有學者認為,污泥消化可以考慮將有機質盡可能轉化為短鏈有機酸類(如乙酸),再通過耦合系統轉化為高附加值生物化學品,即將反應控制在產酸階段,這樣不僅可使污泥獲得穩定化、無害化處理,還可以尋求污泥資源化再利用的新途徑。
1.3 產甲烷階段
產甲烷率是污泥厭氧消化最大的瓶頸問題。一是產甲烷菌是專性厭氧菌,氧的存在能使其迅速失去活性。其機理是當環境有氧存在時,氧氣能與產酸階段產生的氫氣迅速合成雙氧水,雙氧水是一種強氧化劑,其濃度較高時,對所有類型的細菌均具有殺傷作用。二是產甲烷菌繁殖速度慢,代謝活力不強,只能利用揮發性脂肪酸代謝成甲烷。因此產酸階段是產甲烷階段的前提,大部分甲烷菌將產酸階段產生的乙酸吸入胞內進行代謝。
為了提高產甲烷速率,國內外科技工作者做了大量基礎性的研究與探討。孫龍研究表明,10%的含固率和5%的含固率產甲烷氣率和有機質去除率類似,實際生產可以考慮設計較高含固率厭氧反應器。此外,應用新材料是研究熱點之一。Bigg等利用納米材料導電性,將其作為電子供體將二氧化碳還原成甲烷,提升產甲烷菌的產甲烷性;研究還發現0.1%的納米零價鐵的添加量,可以提高甲烷產量30.4%~40.4%。夏兆輝等認為炭材料如生物炭、活性炭等具有比表面積大、導電性優良等,可以促進厭氧消化系統中電子傳遞,促進二氧化碳還原成甲烷。
2、污泥厭氧消化的影響因素
2.1 酸堿度
酸堿度是污泥厭氧消化限速因子之一。厭氧消化整個過程,通常水解、產酸和產甲烷三個階段同時存在,各種酸堿綜合作用,體現為消化液pH值。改變pH可以引起水解酸化過程中微生物種群和代謝途徑的劇烈變化。產酸菌和產甲烷菌均在特定pH值范圍才能發揮代謝作用,見表1。當水解和產酸速率超過產甲烷階段,會造成有機酸的累積而抑制反應;產甲烷與產酸速率接近,則無大量有機酸累積,消化液的pH值升高。發酵產酸中間產物難以控制,產量不穩定,但pH值可以作為綜合各個階段消化狀態的一個指標。研究認為,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的水解揮發性脂肪酸(VFA)的產生量和產生速率在pH等于7條件時達到最大,以TOC和COD表示的水解效率高達80%以上。
2.2 溫度
厭氧消化根據消化溫度差異,可以分為高溫消化(50℃以上)、中溫消化(30~36℃)、常溫消化三種方式。當溫度在55~60℃左右時,消化效率最高,厭氧消化也比較穩定,消化時間僅需要10d左右。從微生物活性來說,產甲烷菌正常生存的溫度范圍10~60℃,其活性隨著溫度升高而增大。當溫度低于10℃,雖能存活,但代謝將基本停止;當溫度超過70℃活性降低。
國內污泥厭氧消化早期多集中于中溫條件,高溫消化被認為需要消耗更大能量。張辰研究認為,高溫厭氧消化對VS和COD具有更高的去除率,提供更多的產甲烷基質和沼氣量。無論高溫或中溫消化均會導致污泥脫水性能變差,且高溫消化污泥的毛細吸水時間(CST)高于中溫消化污泥。對病原菌的殺滅方面研究發現,中溫厭氧消化糞大腸菌群數較少,小于2×106MPN/g,高溫厭氧消化滿足小于1000MPN/g,說明高溫厭氧消化殘渣制作肥料更安全可靠。為保持消化池內的溫度適中,必須進行加熱升溫。厭氧消化池的常用加熱方式包括:在消化池外熱交換器預熱、用蒸汽直接在消化池內加熱、在消化池內部安裝熱水加熱盤管三種。
2.3 營養與碳氮比
合成細胞所需要的碳源具有雙重任務。一是作為反應過程的能源,二是合成新細胞。合成細胞的C/N比約為5∶1,要求C/N比約為(10~20)∶1。如果氮量不足,則消化液緩沖能力低,pH容易降低。反之,pH可能上升,銨鹽容易累積,會抑制消化過程。孫洪偉等認為,碳氮比C/N對胞外聚合物(EPS)及其組分具有顯著影響。當C/N由0升高至15,EPS和緊密結合型胞外聚合物(TB-EPS)含量逐漸升高,而松散型胞外聚合物(LB-EPS)含量逐漸降低。此外,C/N增大導致毛細吸水時間(CST)和污泥比阻(SRF)值顯著增大,污泥的脫水性能變差。實際生產中,污泥碳氮比較低,易產生氨抑制,污泥單獨厭氧消化存在產氣量低、系統不穩定等問題。利用果蔬、廚房垃圾等易腐有機廢物與污泥共消化可以提高甲烷產率與單位處理效率。
2.4 其他
攪拌,厭氧消化池存在分層現象,透過攪拌可以消除分層,增加污泥與微生物的接觸,使進泥與原有原料充分接觸,加快消化速度。實際生產多采用間歇攪拌方式或多級攪拌方式。由于產甲烷菌的增殖較慢,對環境變化敏感,生物固體停留時間(污泥齡)也是厭氧消化的影響因素之一。污泥池中的硝酸鹽將被還原成氮氣,由于細胞增殖很少,很少氮轉化為細胞,大部分轉化為消化液中的氨,氮平衡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另外,重金屬及胺類等有毒物質也是影響因素。
3、結論與展望
污泥處置需考慮的因素包括產業結構、土地資源、城市化程度等。我國污泥處置仍然以土地填埋和土地利用為主。污泥厭氧消化是國際上應用最廣泛的污泥中有機物穩定化和資源化方法,能夠將污泥有機質轉化為能量(能源),生產過程的排泥量少,消化副產物是一種很好的土壤調理劑或有機基質。也必然是我國未來污泥處置的主流之一。
廣東建樹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工業廢水處理、工業廢氣處理和環境修復的環保設備研發與銷售服務的企業。為工業企業和市政工程等項目提供工業廢水處理、工業廢氣處理、有機廢氣VOCs處理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從“工程設計”、“工程承包”、“設備采購”、“安裝調試”、“耗材銷售”、“運營管理”、“環評辦理”等環節提供專業的差異化服務,聯系電話:135 5665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