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的生態環境是高質量發展的核心目標,二者密不可分、相互促進。當前,我國社會經濟正處在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關口,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的目標,把人民群眾關于高質量發展的獲得感轉化為引領系統性變革、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巨大推力,考驗著生態環保人的智慧和能力。
抓緊啟動環境與健康基礎工作
民生是檢驗發展質量高低的“試金石”。摸清底數、有序推進,提前應對由于高速發展帶來的環境污染而導致的環境健康風險,既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主流和趨勢,也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和追求。
一是抓緊啟動環境與健康基礎工作。要從保障公眾健康角度出發,建立起分工明確、多部門合作聯動的環境與健康工作機制,全方位加強環境污染健康影響基礎管理和研究。要以環境污染對人類健康的危害為題,積極開展環境暴露和人群健康調查,盡快形成能夠反映真實情況且具有廣泛代表性的環境污染健康影響圖譜。堅持以環境污染對經濟發展造成的影響為索引,拓寬相關數據獲取渠道,整合數據資源,豐富環境健康影響預測模型。
二是穩步提升環境與健康管理水平。嚴格按照《“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倒排任務,做好與各項環境管理制度的銜接,從高健康風險的環境污染因素入手,搭建環境與健康大數據平臺。從規劃環評入手,將對環境健康的考量納入宏觀決策,從環境健康基準(水、氣、土)、環境污染暴露評價、污染物對人體健康影響及風險評估,以及核與輻射安全等領域入手,規避具體項目的潛在風險。
三是溝通引導公眾參與環境健康事務。推進環境健康教育基地建設,重點抓好政府決策者、企業管理者、青少年等重點群體的專題教育。將與百姓健康密切相關的環境質量、監測數據、環境暴露風險評估數據以及環境健康調查研究的相關成果列入信息公開范圍,及時回應社會上關于環境與健康的敏感問題。通過廣泛的公眾參與,保障環境政策的效果最大化,鼓勵群眾監督反饋,倒逼地方政府把工作聚焦在扎實改善環境質量上,主動填補環境信息不足或彌補技術差距。
注重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承載力
注重生態環境的可持續承載力,可以改善和提升區域經濟結構、效率和效益,為城市發展注入生命力。要想方設法催生高質量的產業生態化發展模式,系統謀劃推動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的健康持續發展。
一是合理控制城市規模,尊重區域差異。大力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逐步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的同時,助推形成結構合理的產業系統,以及梯度合理的地區差異。以尊重區域比較優勢為前提,通過空間規劃、技術進步和精細化管理等手段,推動生產要素的跨區域有效流動,平衡資源配置,大幅提升現有城市空間的使用效率。
二是科學布局能源結構,推進要素集聚。以“多規合一”為契機,激勵企業投身綠色制造,統籌規劃園區空間布局,推進廢物交換利用、能量梯級利用、廢水循環利用,共享資源,共用基礎設施,著力形成區域內、區域之間基于低污染的能量循環。要避免出現由于資源環境破壞,引發區域經濟、就業、產品供應鏈等社會問題所導致的公共財力浪費。推動實現園區生態化改造的同時,試點智慧能源監測平臺在各類園區的應用,深化工業績效評價,加快促進資源要素向優勢企業集聚,促進低效劣勢企業淘汰出局。
三是全面統籌環境政策,確保延續性。通過環評審批考核、生態環境損害賠償、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等制度的剛性約束,倒逼產業結構調整,加快各產業綠色升級。構建全省性、全行業的資源要素交易平臺,推動土地、用能、排污權、產權、廢棄物和再生資源等要素合法交易,進一步增強環境經濟調控能力。推動諸如禁塑、垃圾分類、適度集中取暖,以及環保貸、環保信用等能夠凸顯綠色發展理念且具有顯著區域特點的地方性法規落地并產生效力,過程中要注重政策的延續性。
向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要效益
要解決當前高速發展中技術缺陷或濫用引發的生態環境問題,避免生態環境形勢持續惡化的悲劇。要通過中高端發展做生態經濟加法,向科技創新和管理創新要效益,提升區域綜合實力、競爭力、影響力。
一是促進防治與發展更好結合,推進協同治理。精心組織大氣、水、土壤污染物及其之間多種化學成分減排的協同治理,基于環境承載能力提出區域中長期重點行業結構和布局調整的對策建議。扶持和培育生態產品市場,將物種豐沛量、森林蓄積量、二氧化碳吸收量等進行貨幣估值,賦予生態環境應有的經濟價值,豐富生態補償方式,提高生態補償標準,不斷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真正實現“誰開發誰保護,誰受益誰補償”。
二是探索區域公共問題治理模式,著力科技創新。積極應對各種跨行政區劃的區域性公共環境事務與污染問題,借助省級層面先進技術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提高先進適用技術轉化率和普及率,打破地方政府在區域環境治理上技術分散和各自為戰的困局。實施科技創新驅動戰略,重點加強環境科學基礎研究,每年培育、推廣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清潔生產示范企業和園區,盡快出臺一批重點用能行業“領跑者”標準,杜絕資源配置失衡、產能過剩、無效供給。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建立企業、市場、產學研同頻共振的技術創新體系,提高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使科技創新成為提高全要素生產率的強大引擎。
三是以更大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共享代際公平。主動參與和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在完善對外開放區域、貿易、投資布局的同時,建立與生態環境高質量發展相匹配的制度環境。以關鍵技術創新為突破口,推動科技創新和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助推產業結構、供求結構、區域空間結構更可持續、更加公平。遵循“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構建完善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通過激發全社會的發展活力,促進人口、經濟和資源環境的空間均衡,盡可能縮減代際效應。
廣東建樹環??萍加邢薰臼且患覍I從事工業廢水處理、工業廢氣處理和環境修復的環保設備研發與銷售服務的企業。為工業企業和市政工程等項目提供工業廢水處理、工業廢氣處理、有機廢氣VOCs處理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從“工程設計”、“工程承包”、“設備采購”、“安裝調試”、“耗材銷售”、“運營管理”、“環評辦理”等環節提供專業的差異化服務,聯系電話:135 5665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