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環保產業從新興產業、朝陽產業發展至今,逐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其本身就是推動綠色發展的產業。那么,環保產業應該如何在新的目標要求下主動作為?
2024年全國兩會前夕,在全聯環境服務業商會(以下簡稱環境商會)主辦的2024環境企業家媒體見面會上,環保企業家們聚焦“發展產業新質生產力 激活數字智慧新動能”,進行了深入探討。
“高端化”轉型,發展環保產業新質生產力
“所謂新質生產力,就是以科技創新為主的生產力,是擺脫傳統增長路徑、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新型生產力,更加重視創新、技術進步和智力資源對生產方式和生產效率的全面提升?!杯h境商會會長、清新環境總裁李其林認為,在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引領下,生態環境產業領域應深度調整、持續轉型。
當前,環保產業處于大規?;岢蓖巳ブ蟮恼{整周期。一方面,行業增量空間相對有限,傳統環境市場需求趨于穩定,整體面臨增長慢、盈利難的困境;另一方面,傳統的產業模式進入瓶頸期,尋求新的增長點的難度加大。
對此,環境商會首席環境政策專家駱建華表示,任何一個國家的污染治理都有階段性特點,如果從狹隘的末端污染治理角度來講,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放慢,環保投資需求下降是必然的,但如果從環境改善和環境治理的角度來看,產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轉型升級是環保產業和企業面臨的共性問題,如何抓住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契機進行轉型?
李其林表示,要發展環保產業的新質生產力,首先要向“高端化”轉型,具體而言就是研發新技術、探索新模式、構建新業態。在研發新技術方面,聚焦重點領域、重點行業和難點痛點的問題,強化技術創新和服務,提升降碳、治污支撐能力;進一步完善以企業為核心、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環保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加大創新投入力度;同時更要注重精細化運營。
在探索新模式方面,環保產業要突破傳統的范疇,形成“雙碳”時代新的技術、服務和綜合解決方案。企業迫切需要轉變經營模式,在產品和服務的設計理念上,從治理成本端向價值創造端轉化。從跑馬圈地的投資經營模式,改變為深耕賦能的價值經營模式,實現產品和服務的高質量、高附加值、高黏性。
在構建新業態方面,核心是產業格局的革新。我國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已經產生了新的生態環保需求,環保產業也迎來更多新客戶、新需求和新標準。這就需要企業積極適應持續更新的場景應用,通過差異化的細分市場尋找更多機遇。
低碳化、數字化,為環保產業形成新質生產力賦能
在“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的要求下,生態環境保護的內涵向著全過程減污、降碳和清潔生產延伸。企業家們一致認為,環保產業要真正形成新質生產力,必須抓住“雙碳”目標帶來的發展機遇。
“當前,國家大力推動實現‘雙碳 ’目標,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這些與生態環保息息相關。環保產業不僅是末端治理環節的減污降碳,還涉及到上下游產業鏈上的資源、能源再生和循環利用。”環境商會常務會長、威立雅中國區高級副總裁/董事總經理黃曉軍表示,作為國際環保企業,威立雅將減污、降碳、循環經濟作為自身三大攻堅任務。環保企業可以依托專業優勢向能源、循環經濟等領域延伸,這也是未來行業發展方向之一。
近年來,不少環保企業已經開始依托自身優勢,積極布局拓展新能源領域,如風光發電、新能源材料、發電側及工商業儲能、動力電池拆解回收及資源化利用等細分領域。實現新能源有關業務與傳統治污業務的協同發展,成為環保企業新的增長極之一。
記者了解到,維爾利自2018年開始通過布局碳中和與數字化轉型兩條線,以提升企業的服務品質和盈利能力。一方面,打造資源化利用項目,資源化過程中產生的沼氣既可以發電并網,也可以通過生物提純技術制備生物天然氣;另一方面,啟動數字化轉型項目,以實現公司業務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環境商會常務會長、維爾利集團董事長李月中介紹說,對企業來說,在細分領域做深、做精,打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這一點非常關鍵。發展新質生產力實際上對在某些細分領域擁有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更有機會,企業及企業家要做的就是深挖自身的價值鏈,尋找更好的生存發展機遇。
李其林認為,未來,環保企業可以從提高綜合供能效率、協同布局新能源領域、拓展碳咨詢與碳管理業務等方面,布局新賽道。此外,全面推進綠色低碳金融產品的發展,通過綠色債券、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等金融工具,實現碳價值管理與業務發展的相互賦能。同時,數字技術正在為產業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以推動行業標準化、運營自動化、決策智慧化,賦能環保產業高質量發展。
廣東建樹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工業廢水處理、工業廢氣處理和環境修復的環保設備研發與銷售服務的企業。為工業企業和市政工程等項目提供工業廢水處理、工業廢氣處理、有機廢氣VOCs處理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從“工程設計”、“工程承包”、“設備采購”、“安裝調試”、“耗材銷售”、“運營管理”、“環評辦理”等環節提供專業的差異化服務,聯系電話:135 5665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