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近年來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突出位置,2017年以來,全社會環保投入累計超過2300億元,占GDP比重始終不低于3%。這座熱愛生態環境的城市,與新能源汽車這一產業的精神氣質完美契合?! ??
上海27.45萬輛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位列全國城市首位;還有一系列差異化補貼、免費專用牌照、完善充電樁等扶持政策配套。新能源汽車生產和使用規模擴大,是上海全力推進生態之城建設的一個縮影,更是上海堅信高質量生態必然能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寫照?! ??
探索一條符合超大城市特點和規律的生態治理新路,上海始終不忘初心、砥礪奮進?! ??
堅定信念,環保與發展相輔相成 ??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蹦抗馔断虺缑魅龒u,便能深切感受這一真諦。 ??
瞄準世界級生態島的崇明總有一股定力,始終把保護好、修復好、建設好崇明的生態作為重中之重,堅決不搞大開發。尤其是對三方面加強管控:其一,控制人口規模,不突破現有70萬人口的規模;其二,控制建筑密度,建設用地實現零增長;其三,控制建筑高度,新建建筑原則上不超過18米,實現“房在林中”“路在林中”的美好愿景?! ??
借助這股定力,崇明守住了一方水土的寧靜與秀美。目前,崇明全年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地表水環境功能區達標率均達到80%以上,森林覆蓋率超過26%,為上海提供了約40%的生態資源和50%的生態服務功能,并榮獲2021年第十屆中國花博會舉辦資格?! ??
多年來的環境變化,年近70歲的新村鄉村民黃士英都看在眼里:家附近先是有了崇明第一個農村生活垃圾定時定點投放點,然后村里又因地制宜引進了低成本的污水處理設備。現在再到村里轉一圈,很難再找到一處亂堆放的垃圾,空氣更清新了,蒼蠅蚊子也少多了?! ??
有了優厚的生態環境,崇明的發展之路越走越寬,以都市現代綠色農業、生態休閑旅游業、海洋裝備制造業等新興產業為重點的生態產業風生水起?! ??
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相輔相成,犧牲眼前暫時的快速增長,換來更強大的發展潛能。崇明目光長遠,整個上海亦是如此?! ??
規劃面積約187.7公頃的世博文化公園便是上海近年來的最大手筆——其所在的世博后灘地區是上海45公里濱江岸線中最具景觀優勢的“凸岸”。有專家估算,其土地價值可達上千億元,在此建設世博文化公園就相當于放棄了一個“陸家嘴”?! ??
但上海就這么做了。按照“百年大計、世紀精品”的要求,統一規劃、統籌運營、協同建設、精雕細琢,世博文化公園將努力建成經得起歷史和人民檢驗、代表國際文化大都市形象、市民歡聚共享的世界一流城市中心公園。 ??
良好生態環境是實現城市永續發展的內在要求?,F在看似的舍棄,換來的將是百姓滿滿的獲得感和未來更大的收獲。 ??
不破不立,換來生態環境軟實力 ??
吐故納新、留出空間,方能騰籠換鳥、鳳凰涅槃。而在寸土寸金的上海,破哪里,如何立,這種抉擇并不容易?! ??
與全國其他省市相比,上海較早遇到生態環境問題的嚴峻挑戰,也更早地直面日趨嚴重的“城市病”和日益趨緊的土地人口環境硬約束?! ??
歷屆上海市委、市政府先后提出減少“四個依賴”、堅持“三個導向”發展思路,堅持質量、效益和結構優化導向,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優先導向,堅持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導向,加快結構調整、經濟轉型,逐步減少對重化工業、房地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投資拉動的依賴?! ??
位于上海南端的奉賢,去年的成績單十分驚艷: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首次突破1700億元,同比增長9.7%,增速創2012年以來新高,在上海各區中位列第二?! ??
這份成績,是長期堅守生態環境底線結出的碩果。奉賢區從2014年實施產業結構調整三年行動計劃以來,截至今年上半年,共調整關停鋼鐵、印染、電鍍、化工、石材、家具、建材等行業的“三高一低”重點企業247戶,騰出土地面積17451畝,降低能耗合計標準煤近30萬噸。這些產業結構調整騰出的寶貴空間,成為奉賢區未來發展的策源地?! ??
目前,一大批新材料、生物醫藥、高端裝備、新能源等未來產業紛至沓來,奉賢已引入企業95家,消化利用土地面積4209畝,其中72家企業已經投產,畝均產值、畝均稅收分別達300萬元、35萬元。 ??
去年上半年,上海百雀羚日用化學有限公司投入150萬元的廢水處理設施驗收投運,將廢水中化學需氧量的濃度從四五百毫克/升削減到300毫克/升。為控制生產廢水的排放總量,該公司今年年底前還將對部分洗護產品的生產工藝進行自動化改造,預計可將廢水排放量從八九十噸/天減少至五六十噸/天。 ??
一個區域的產業結構調整尚且不易,把黃浦江45公里岸線全線貫通,還江于民、還岸于民,更曾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有關方面做過調查,黃浦江兩岸空間的土地權屬復雜。2002年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便正式啟動,但截至“十二五”末,兩岸45公里實際貫通率仍不足50%?! ??
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引領下,一批央企、國企、駐滬部隊、公共管理部門全力支持兩岸貫通,齊心將兩岸打造為開放共享的城市核心公共空間。陸家嘴集團拆除了沿江第一層面的8家餐廳,拆除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地產集團拆除浦明路1888號高樁平臺上近2000平方米建筑。百聯集團積極讓出緊鄰楊浦大橋的物流倉庫,還把3棟保留完好的老建筑一并讓出,向公眾開放。 ??
2017年12月31日,黃浦江45公里岸線公共空間貫通,沿岸區域的產業也得以進一步集聚、優化。在虹口區國航中心段濱江,黃浦江水被引進商務辦公樓區,形成別具一格的游艇港池。在浦東濱江,沉寂多年的舊碼頭倉庫正生長出一片黃浦江沿岸45公里范圍內最大的文化產業創意集聚園區。曾是亞洲最大散裝糧倉的八萬噸筒倉改造成為上海城市空間藝術季主展場后,人流不斷、活力重現?! ??
通過“斷舍離”而顯著改善的城市生態環境,已成為上海擴大開放的重要軟實力,成為各方投資選擇上海、各類外資親睞上海的重要原因?! ??
今年上半年,上海新設外資項目數、合同外資、實到外資實現同步上升勢頭,分別同比增長49.2%、6.3%、13.9%。截至今年6月底,上海累計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近700家、外資研發中心400多家,有超過20萬名外國人在上海工作,約占全國的1/4?! ??
聯手齊心,長三角共謀發展藍圖 ??
水是流域性的、氣是區域性的,單靠“一城一池”“單打獨斗”的環境保護與治理模式,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不可持續。去年11月,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為國家戰略后,上海主動協調蘇浙皖,緊扣“聯”字做文章,共同按下共商共建共享的“快進鍵”,同步跑出區域生態環境協作的“加速度”?! ??
打開青浦區環境監測站副站長徐萍的微信,一個名為“太浦河水資源保護省際協作”的工作群被置頂在最醒目位置。徐萍說,太浦河的銻監測報告,每月會在群里共享。各地環境監測單位還設立了對照點,以控制監測誤差。去年10月,以長三角地區跨界環境污染事故應急演練為契機,青浦、吳江、嘉善又統一了檢測步驟,進一步縮小了數據誤差?! ??
在三地一體化發展的設想中,數據共享只是基礎一步,如何用好這些數據,深化區域污染減排共治,更為關鍵?! ??
“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設在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為長三角各省市提供區域性預測預報服務,自建成以來,該中心已開展50多次區域可視化預報會商,成功為南京青奧會、APEC會議、G20峰會、進博會、上海國際馬拉松等重大賽事和活動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
確保大氣污染監測數據的客觀全面,設在一線的“鼻子”必須又多又靈敏,長三角各地為此不惜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截至目前,上海、江蘇、安徽、浙江的空氣質量自動監測國控點、省(市)控點總量達到400多個。 ??
更多的數據共享碰擦出了“火花”。去年年底,長三角區域的空氣質量預報水平又邁上一個臺階。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大氣室副主任王茜指著長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預測預報系統平臺的屏幕說,上海、江蘇、浙江、安徽和江西未來5天空氣質量指數的精確預報及未來7天污染潛勢的預報已成為現實?! ??
知道霧霾何時來,更要知道其為何而來,方能對癥下藥,從源頭遏制污染。近年來,長三角區域陸續出臺了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細則、大氣污染深化治理方案,以及高污染車輛和船舶聯防聯控專項方案。這些“治霾之道”的出爐,設在上海市環科院的“國家環境保護城市大氣復合污染成因與防治重點實驗室”功不可沒?! ??
“簡單來說,我們找到了各類大氣污染源,摸清了它們排放的污染物,以及排放污染的時間和污染物的量,并做了一個‘排行榜’?!鄙虾J协h科院大氣環境研究所副所長王紅麗表示,熟讀這份大氣污染源排放清單,長三角各地就能清楚自己區域的污染“家底”,并研判這些污染源的輕重緩急,量身定制治理方案?! ??
以此為基礎,該實驗室研究提出的“加強長三角區域臭氧協同治理的對策建議”“開展長三角多城市大氣污染協同控制的建議”等建言均被長三角地區采納并付諸實施?! ??
從2013年長三角區域大氣污染防治協作小組成立,到2017年國家驗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成果,滬蘇浙25座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34.3%,超額完成國家“下降20%”的要求。去年,滬蘇浙皖41座城市再接再厲,PM2.5濃度同比又下降10.2%,降至44微克/立方米?! ??
隨著長三角污染防治協作的日益緊密,區域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也進入“深水區”?!耙恍┐蟮奈廴驹吹闹卫砘旧贤瓿闪?,每個省的減排潛力已經不像原來那么大了。”上海市生態環境局綜合規劃處黃蕾說,下一步做什么?這是長三角要一起研究的課題?! ??
就在去年10月,長三角生態智庫宣布升級擴容?!伴L三角區域生態環境聯合研究中心”在上海市環境科學研究院揭牌,江蘇、浙江、安徽的環科院作為聯合研究分中心,三省一市凝聚科研力量,未來的生態環境保護“藍圖”正徐徐展開,將有力助推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文章來源:第一環保網 )
廣東建樹環??萍加邢薰臼且患覍I從事工業廢水處理、工業廢氣處理和環境修復的環保設備研發與銷售服務的企業。為工業企業和市政工程等項目提供工業廢水處理、工業廢氣處理、有機廢氣VOCs處理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從“工程設計”、“工程承包”、“設備采購”、“安裝調試”、“耗材銷售”、“運營管理”、“環評辦理”等環節提供專業的差異化服務,聯系電話:135 5665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