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上關于MBR工藝認識的一篇文章挺火的,點擊率和轉發率相當高,可以看出網友們對MBR技術的關注度挺高的,小編也很有興趣的看了這篇文章,對一直從事MBR技術研究與應用的我,也想分享下自己的觀點,從不同角度認識MBR技術,與大家一同探討大家都積極關注的MBR技術。
本文的內容是對2011年Water Science & Technology上一篇名為: Ten persistentmyths and the realities of membrane bioreactor technology for municipalapplications的摘錄,文章觀點獨到,引人深思。
1.市場
誤區:MBR的市場是GE和Kutoba的
事實:的確MBR的主要市場份額是GE和Kutoba的,但最近幾年其他一些公司發展加劇了這一競爭,膜技術提供商更加多元化。
評論:與事實相符,個人認為最近幾年中國MBR技術的長足發展,使得MBR技術市場份額出現了變化。幾年前從相關數據來看,GE和Kutoba的確占據主要市場份額,不能忽視MBR在國際上的發展歷史。
2. 通量
誤區:設計和運行的膜通量提高增強了該技術的競爭力
事實:在過去10年里,設計和運行的膜通量提高非常有限,膜組件的價格下降是一個事實。
評論:設計和運行的膜通量提高增強了該技術的競爭力,這個肯定是不爭的事實,我國MBR技術從幾頓、幾十噸、幾百噸、幾千噸、幾萬噸、乃至十萬噸的規模,從設計上就是一種挑戰。從膜組件角度來看,我國MBR技術濾膜抗污染能力的提升,運行時間清洗周期的延長都是科技人員不斷創造的結果,沒有發展的化,今天我國的MBR項目就不會長足發展,而是倒退了。 組件價格的降低只能MBR技術的成熟,競爭的結果,同時也說明了膜組件產量的提高,從而性價比的提高。
3. 能耗
誤區:MBR的能耗低于1度電/噸水
事實:對于大型污水處理廠,經過精湛的設計、高超的優化運行可以達到,對于小型污水處理廠則不是。而且對于不是滿負荷的污水廠,更是達不到。
評論:我認為作者在片面看待MBR技術,不管是任何工藝,只要不滿負荷運行,哪個技術都會造成運行能耗高。 如果早知道不能滿負荷運行,采取模塊化設計,根據不同水量進行有效的模塊運行,不就可以降低運行成本了嗎。從技術角度講,本質上MBR技術更適合于模塊化設計。
4. 工藝競爭力
誤區:MBR將取代傳統活性污泥工藝
事實:除非有技術的革命性突破,否則不可能。MBR工藝適用于中型污水處理廠(5000-100.000PE)的污水廠,且目的是要求回用,或減少占地面積。實際上,國外這種所謂的中型污水廠,在國內也只能算小型污水廠,規模約為1000噸/日~2萬噸/日。
評論:的確,沒有任何一項技術可以完全顛覆其他技術,但不可否認的是MBR在取代二沉池,的確帶來了最佳的出水水質,給我國在目前的污染環境下,對解決當前環保問題,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方案。對于MBR適應什么水量,個人覺得猶如有些專家評估三峽大壩的危害一樣。做什么事情都應該存在利與弊,我們唯一要評估的是利與弊的平衡點。 既然國外能做5萬噸,中國做10萬噸、20萬噸有何不可呢,本質上有多少區別呢。10萬、20萬,從模塊化設計角度,也就是2個5萬噸并聯,4個5萬噸并聯而已。國外這么大規模不是不想建,沒這么大水量的污水處理廠吧。
5. 分散式污水處理
誤區:MBR是解決分散式污水處理的良方
事實:MBR工藝對人口當量低于5000(約1000噸/日)的規模并不經濟。
評論:分散式污水處理在我國發展最關鍵的難點在哪里?我想并不是經濟性為題,而是操作性問題。我們能說人工濕地不適合南方地區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嗎?肯定不是,這種生態系統肯定是沒問題的。我想說的是誰來管理? 是來維護?一旦一年內沒人打理,那還是人工濕地嗎?就是一堆雜草,一個典型的污染源,要想恢復,重新再來。這樣的技術經濟嗎?
我不認為MBR技術是解決分散式污水的唯一途徑,如果說是良方,我是贊同這樣的觀點的。良好的出水水質,快速的啟動能力以及無人看管的動力運行,都為其解決局部污染,降低人的操作能力起到的保障作用。
6. 對工藝的性能的影響
誤區:膜可以提高工藝的性能
事實:除了對消毒性能和濁度有好的表現,其他性能與膜沒有關系。而且膜的使用對系統的水量變化有苛刻的要求,運行的靈活性必須有足夠大的空間,否則膜難以應對水量的變化。
評論:所謂MBR技術,就是微生物技術與膜分離技術的有效結合,本質上單獨開來就是微生物技術、膜分離技術,獨立運作,難以體現其效能,譬如最早實現的MBR技術:好氧+二沉+超濾的曾經式MBR技術,其主要作用就是對消毒性能和濁度有好的表現。而現在流行的內置式或者外置式MBR技術,毫無爭議的是把微生物技術與膜分離技術的有機結合,實現了1+1>2的功效。你能說微生物的污泥濃度成倍的提高是假的?目前所有運行的MBR系統出水水質得到有效的改善也不是事實? 我個人接觸的MBR技術在工業廢水中的應用不低于100項,出水水質得到甲方的認可,也不是1-2個。
同時MBR技術較高的污泥濃度,我們認為其抗沖擊能力更強,我相信筆者所要說的應該是膜生物反應器不能應對較大的水量變化。我相信傳統技術本質更難應對水質水量的波動,如果適應,只能說明設計時設計偏大。
7.消毒
誤區:超濾消毒性能比微濾的消毒性能好
事實:對細菌并非如此,超濾和微濾都可以實現6Log的去除。
評論:大部分MBR技術所用濾膜孔徑基本介于0.05-0.4微米之間,介于超濾和微濾。對微生物的截留作用是明顯的。
8.痕量有機污染物
誤區:MBR可以更好地去除痕量有機污染物
事實:在相同運行參數條件下,MBR與傳統活性污泥工藝在這方面并無顯著差異。
評論:因沒看該論文,還不知道痕量有機污染物具體指代不作評論。但MBR技術對大分子有機物的截留,足夠停留時間的降解作用是活性污泥難以比擬的。
9.污泥產量
誤區:MBR工藝的產泥量少
事實:由于膜對SS的截留,MBR工藝比傳統活性污泥工藝的產泥量更高。產泥量低需要有足夠長的泥齡,此時的投資和運行成本將大幅度上升。
評論:膜對SS的截留與產泥量本質沒有直接關系。MBR系統微生物處于內源呼吸階段,產泥量低是在明顯不過的事實。
10.膜污染
誤區:多糖、蛋白質是膜污染的表征。
事實:這方面的研究并沒有取得一致性的結論,這些參數只是間接的表征,反映的是生物的絮凝特征。
評論:不作評價。膜污染不僅與生化系統有關,膜性能不好,再好的生化系統也白搭。
以上觀念僅代表個人對MBR技術的認識和觀點,不帶有任何感性色彩和政治、企業目的。只是個人對MBR技術的粗淺認識,作為同行之間的技術交流。不對之處,敬請拍磚。
廣東建樹環??萍加邢薰臼且患覍I從事工業廢水處理、工業廢氣處理和環境修復的環保設備研發與銷售服務的企業。為工業企業和市政工程等項目提供工業廢水處理、工業廢氣處理、有機廢氣VOCs處理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從“工程設計”、“工程承包”、“設備采購”、“安裝調試”、“耗材銷售”、“運營管理”、“環評辦理”等環節提供專業的差異化服務,聯系電話:135 5665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