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最高檢召開公益訴訟協作意見新聞通氣會。記者獲悉,生態環境損害公益訴訟將實現先鑒定后收費。此外,行政機關在執法中是否履職盡責也有了明確判斷認定標準。
司法鑒定成環境污染案瓶頸
日前,最高人民檢察院與生態環境部等九部委聯合印發《關于在檢察公益訴訟中加強協作配合依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昨日,最高檢第八檢察廳廳長胡衛列介紹,辦理生態環境案件目前還存在確定管轄難、調查取證難、司法鑒定難、法律適用難等實際問題。“特別是生態環境損害司法鑒定機構少、費用高、周期長已成為制約檢察機關辦理環境污染案件的一個瓶頸?!?/p>
據了解,為切實解決環境損害司法鑒定費用高、收費標準缺失問題,司法部與有關鑒定機構、專家學者、科研院所等多次溝通,研究分析導致鑒定費用高的政策、技術、管理等深層次原因。
記者注意到,《意見》第十一條指出,探索完善鑒定收費管理和經費保障機制。與相關鑒定機構協商,探索檢察機關提起生態環境損害公益訴訟時先不預交鑒定費,待法院判決后由敗訴方承擔。
同時,司法部還與生態環境部有關部門聯合開展環境損害司法鑒定收費指導性目錄的制定工作。下一步將協調國家發改委有關部門,推動盡快出臺收費標準。
行政機關執法是否盡責有了明確標準
在公益訴訟中,如何判定行政機關在執法中履職盡責而非懈怠履職?
《意見》第十三條提出,對行政執法機關不依法履行法定職責的判斷和認定,明確了三個原則性標準,即以是否采取有效措施制止違法行為、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是否得到了有效保護、是否全面運用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規定的行政監管手段為標準。
胡衛列表示,在司法實踐中,對于行政執法機關主觀上有整改意愿,積極實施履職行為,但由于受季節氣候條件、施工條件、工期等客觀原因限制,無法在法定期間內或在檢察建議回復期內整改完畢的,不能一概認定為未依法履行職責。
記者了解到,最高檢下一步將會同有關行政執法機關及時研究出臺文件,進一步明確行政執法機關依法履行法定職責的認定標準。
■ 鏈接
“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需要檢察機關積極、全面參與,融入國家環境治理體系,充分發揮環境司法的支持、監督、保障功能。檢察公益訴訟是很好的切入點和突破口?!鄙鷳B環境部法規與標準司司長別濤在通氣會上說。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生態環境部與最高檢通過共同完善環境污染犯罪司法解釋,構建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兩法”銜接機制,共同推進檢察機關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等,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深入開展。
別濤介紹,在配合檢察機關做好環境公益訴訟工作中,生態環境部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嚴格生態環境保護執法。2018年全國實施行政處罰案件18.6萬件,罰款數額152.8億元。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和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工作的不斷深入開展,為檢察機關提供了大量案件線索。
(來源:新京報)
廣東建樹環??萍加邢薰臼且患覍I從事工業廢水處理、工業廢氣處理和環境修復的環保設備研發與銷售服務的企業。為工業企業和市政工程等項目提供工業廢水處理、工業廢氣處理、有機廢氣VOCs處理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從“工程設計”、“工程承包”、“設備采購”、“安裝調試”、“耗材銷售”、“運營管理”、“環評辦理”等環節提供專業的差異化服務,聯系電話:135 5665 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