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復合厭氧工藝來說,其將生物膜法技術、厭氧活性污泥技術的優勢,進行了技術整合,當污水進入反應器時,就會受到生物膜法技術、厭氧活性污泥技術的雙重處理作用,從而提高生活污水的處理質量。另外,應用復合厭氧工藝的過程中,還會將特殊輕質濾料層設置在反應器的末端,從而避免污泥發生流失的現象,全面提高反應器的處理效果、容積負荷效果,滿足大量生活污水的處理需求。
1 影響厭氧工藝污水處理效果的因素
就厭氧工藝來說,其與很多生物處理工藝相同,都是以溫度為基礎的,通過溫度降低生物的生長速率,以此來實現污水處理的目的。在厭氧工藝中,產甲烷菌對溫度的敏感程度,要遠遠優于產酸菌的敏感程度,也就是說在低溫的條件下,產酸菌的速率明顯比產甲烷菌的轉化的速率更快。正是因為這樣的因素,就會在很大程度上導致生物污水出現代謝失衡的問題,最終導致反應失敗,無法實現生活污水處理的目的。
實際上,采用厭氧工藝進行污水處理,不僅受溫度因素的影響,還與處理對象(生活污水)的有機物濃度,存在直接的關系。具體來說,如果厭氧工藝所處理的生活污水,其所含有的有機物濃度較低,那么反應裝置中其當前的底物濃度也相對較低。結合Monod 動力學的相關理論知識,這種裝填下活性污泥的具有最佳的活性,所以能夠保證生活污水處理的效果。不僅如此,在底物濃度較低的狀態下,污水處理裝置不會產生很多的氣體,同時污泥、底物之間的作用效率也會逐漸降低,還會導致反應器出現酸化的現象。一旦出現這樣的問題,就會使得活性污泥出現上浮的現象,嚴重影響生活污水的處理效果,同時還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厭氧工藝的成本。
2 復合厭氧工藝的優勢
以UBF 工藝為基礎,能夠避免在污水處理中,出現污泥流失的現象,從而有效擴大EGSB 裝置的容積,所以可以進一步提高生活污水的處理效果。為了可以充分發揮低溫處理的污水的質量,將UBF、EGSB 工藝進行結合,從而強化污水處理裝置的性能,并全面提高污水的處理質量。在設計的過程中,可以將UBF 工藝作為主體,然后將回流工藝加入其中,從而實現復合厭氧工藝的設計。將復合厭氧工藝與EGSB 工藝進行比較,不采用污水回流的方式,而是運用污泥回流的方式進行處理,彌補傳統傳統工藝存在的不足。
與傳統的厭氧污水處理工藝相比,復合厭氧工藝能夠在運行的過程中,同時發生產甲烷菌、產酸菌的過程,但是相互之間會發生不良的影響。同時,由于產甲烷菌對溫度更加敏感,所以在低溫的條件下產酸菌就會將快速反應,完成更多有機酸的轉化,因此還是會影響處理效果。在技術不斷發展的背景下,開發出了全新的復合厭氧工藝,即將產甲烷菌、產酸菌分開,避免二者之間出現不良的影響。正是因為這樣的技術,打破了傳統復合厭氧工藝的限制,并提高了污水處理的質量、效果,可以滿足城市中生活污水的處理需求。因此,結合復合厭氧工藝自身優勢可以發現,將復合厭氧工藝應用在污水處理中,實際上具有明顯的可行性與必要性,對此筆者將對復合厭氧工藝的應用方式,進行如下的分析、探究。
3 低溫處理生活污水的復合厭氧工藝分析
3.1 復合厭氧反應器裝置
本文研究的復合厭氧反應器使用厚度為8mm 的有機玻璃作為主要材料,反應器長度為1m,高度為1.5m,寬度為0.25m,反應器整體體積為325L。反應器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構型、過濾區以及活性污泥區。在反應器的內部設置上折流板和下折流板,在正向水流方向上,構成了五個串聯而成且大小相同的隔室。在上折流板下方距離底部有30cm 寬,折流板的高度逐層遞減2cm,這樣形成了一個有效的液位差,能夠有效避免壅水問題的出現。前四個隔室都設置了帶有彈性的立體材料,伸入到水下1cm 的位置上。在最后一個隔室設置了50cm 高的顆粒濾料,在出水口增加了網罩,避免濾粒流失。
3.2 除污效果分析
使用生活污水進行實驗,首先使用特殊的方法對生活污水的水質情況進行檢測,其中包含pH 值、COD、SS、氨氮、TN、TP這幾種[2]。對于COD 的測定,使用的是重鉻酸鉀的方法,對于氨氮的測定,使用的是納氏試劑光度方法。在該反應器中,對于磷、氮的去除效果并不好,主要分析的是 SS 和COD 的處理效果。將對這兩種物質的處理效果記錄下來,可以發現反應器具備良好的過濾效果,其中COD 的處理效果可以達到80%,經過過濾之后水中COD 的含量可以控制在100mg/L 的水平之下. 另外水中SS 的濃度也能夠穩定在30mg/L 之下,這樣的過濾效果是可以滿足國家對于生活污水設立的排放標準的。
3.3 除污效果的影響因素
3.3.1 溫度
面對反應器帶來的良好過濾效果,本文繼續研究了除污效果的影響因素。對于COD 的過濾來講,反應器涉及到的參數包括容積負荷和溫度。因此,改變溫度,查看反應器對于COD 的過濾效果。根據實驗變化情況不難發現,溫度變化情況可以和COD 的去除率形成正比,也就是說在溫度逐漸升高的時候,去除COD 的效果更好。溫度從20℃逐漸降低到15℃的時候,厭氧微生物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十三天之內讓去除COD 的效率降低到40%~60%。當溫度降低到10℃的時候,去除COD 的效率也降低到50% 之下。
3.3.2 容積負荷
在實驗中,容積負荷表示著微生物的平衡關系,小容積負荷無法滿足微生物生長,而容積過大將會造成VFA 過于高,讓酸化菌被抑制活性。確定COD 在污水中的濃度之后,對濃度進行控制,讓容積負荷可以控制在2.16~10.66kg/( m3·d) 的范圍之內。通過改變容積負荷,可以發現容積負荷逐漸加大,去除COD 的效率也在逐漸升高,兩者是呈現正向相關的關系。
3.3.3 VFA
在反應器穩定運行的期間,定期測定VFA,可以發現反應器中,VFA 是通過乙酸形式出現的,檢測出來厭氧代謝產物中還存在丙酸、異丁酸以及異戊酸等物質。經過測定,進水的乙酸濃度為83.2mg/L。出水乙酸濃度為43mg/L,可以看到乙酸得到了降低。由厭氧生物處理理論可以知道有機厭氧物經過降解之后產生了乙酸,乙酸進而生成甲烷。因此通過計算能夠推算出乙酸濃度和COD 處理效率也呈現出一定的規律,有機物降解速度和容積負荷呈現負面相關的關系。
3.3.4 生物種類
在反應器穩定運行的時間里,將生物膜以及底泥樣品采集出來,使用PGR-DGGE 技術制作出圖譜,通過圖譜可以了解到生物膜上和底泥中存在豐富的菌群,微生物的功能和群落結構也存在諸多變化。在反應器的后部微生物種類出現了明顯的增加,在底泥中生物多樣性讓菌群演替得到了量化。菌種在篩選馴化之后會更加趨向穩定,這意味著微生物已經能夠適應反應器的環境。在生物膜上,后部生物種類也會明顯少于生物膜的前部,填料生物膜上微生物種類呈現出小幅降低的趨勢。
4 結論
綜上所述,厭氧工藝污水處理效果實際上受很多因素的影響,進而凸顯出復合厭氧工藝的優勢,使其廣泛的應用在生活污水處理中。在這一基礎上,采用復合厭氧反應器裝置就能夠完成污水處理的目的,并且大大提高了污染物、有害物質的去除率,減少了污水中的生物種類,全面提高了生活污水的處理質量,進而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率。因此,結合本文的分析發現,將復合厭氧工藝應用在生活污水的處理中,其具有較強的可行性。
廣東建樹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工業廢水處理、工業廢氣處理和環境修復的環保設備研發與銷售服務的企業。為工業企業和市政工程等項目提供工業廢水處理、工業廢氣處理、有機廢氣VOCs處理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從“工程設計”、“工程承包”、“設備采購”、“安裝調試”、“耗材銷售”、“運營管理”、“環評辦理”等環節提供專業的差異化服務,聯系電話:135 5665 1700。